新闻资讯

内地客赴港买保险遭遇“生死劫” 销售渠道寻新路

除了传统的两地跨境代理人,互联网平台带来的“新机”也是这一轮内地客抢购香港保险热潮中值得关注的现象。

    最近几个月来,内地客购买香港保险连番遭遇“生死劫”。

    去年下半年开始,健康险渐热,香港保险由此也开始大展拳脚。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布的2016年前三季统计数据显示,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热情高涨,去年第三季度向内地居民所发出的新造保单保费为188亿港元,与上一年同比劲升1.61倍,金额和升幅均创新高。前三季度贡献的新单保费收入已经超过上年全年水平,在香港当地新单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也不断升高。

     但随后监管部门对赴港购买保险“降温”。

     2016年10月底午夜上演的一场刷卡停止“惊魂夜”,让诸多代理人和赴港买保险的消费者记忆犹新。12月再有传言指出,继银联关闭香港保险业务消费通道之后,VISA和万事达也不再接受内地客户缴付保费,不过随后有代理人辟谣。

     2017年1月1日开始,香港正式实施CRS(即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旨在提升税收透明度和打击跨境逃税。受此影响,香港保险公司也开始要求内地赴港投保居民填报纳税信息。不过一位保险代理人告诉界面新闻,目前操作上只是多填一个税号或者身份证号,但政策未来对大额保单、理财投资类保险等的影响则不可忽视。

     1月3日,国家外汇局收紧个人购汇申报程序,内地客户众多的香港保险商同样被认为受冲击最大。

     遭遇几重“生死劫”之际,香港保险对内地客的产品销售渠道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据界面新闻了解,香港保险里有三类最为内地客户所青睐,分别为储蓄分红险、重疾险和医疗险。储蓄分红险的特点是演示收益高,可以多币种配置;重疾险的特点则在于定价比内地低;医疗险中主要是高端医疗险受热推,保障金额足、全球合作医疗机构多等都是特点。

     目前参与香港保险销售的主体鱼龙混杂。北京保监局内部曾发布的一份文件显示,北京地区参与非法销售香港保险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以各类理财、咨询机构为主导。这类机构或依托港资背景(包括香港保险中介机构在内地设立子公司、内地机构反向设立或收购香港保险中介机构两种情形),或与香港的保险中介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将内地客户转介给香港中介机构并收取佣金。

     二是在香港地区有分行的中资或外资银行。这类银行往往通过私人银行或家族办公室为有外币资产配置需求的高端客户推荐香港保单,客户有投保意向后安排至香港签约;

     三是个人代理,主要是部分有香港保险代理资格的香港人到内地驻点,或内地居民到香港考取代理资格后返回内地开拓业务。

     上述这些机构和个人主要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宣传,并举办各种产品说明会、理财高峰会、理财知识讲座。甚至为投保客户提供免机酒、迪士尼门票、以及各种打折优惠。

     除了传统的两地跨境代理人,互联网平台带来的“新机”也是这一轮内地客抢购香港保险热潮中值得关注的现象。界面新闻了解到,一些互联网平台通过在港申请到保险经纪牌照后,便可直接在平台上向内地客推销香港保险产品。

     以一家叫“理享家”的海外资产配置平台为例,该平台创始人曾在去年9月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其当月促成的保单成交额即达近5000万元,他希望年底实现销售额1个亿的“小目标”。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在内地客赴港买保险遭遇几轮“生死劫”后,大额保单的受理在支付环节已非常不方便,除非通过一些香港持牌兑换店去办理。与此相应的是不断攀升的风险隐忧。此前,保监会也多次发布赴港投保警示。

     一张保单一次就可实现价值上百万美元的人民币资产出境,这成为一些非合法途径的洗钱所盯准的通道。最近一轮的监管风波和资本管制息息相关。

     按照监管政策要求,境内发行的银联卡仅可进行个人旅游、消费类支付,不得用于资本和金融项目交易。因此,银联卡仅可用于与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相关的经常项目保险,不能购买具有资本项目投资性质的人寿险。

     2016年9月初,中国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明确表示,保险公司不得接受投保人使用信用卡支付具有现金价值的人身保险保费以及对保单贷款进行还款。11月15日,友邦保险(AIA)全面停止通过信用卡支付保单相关款项的业务。

     而早在2016年5月,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对非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行为监管工作的通知》。7月,北京地区对非法销售香港保险产品进行了分析,提示了风险。主要的风险在于中介方鱼龙混杂,而且以获取佣金为目的的非法销售香港保险产品,导致佣金支付过高、演示利益高。非正常途径的购买香港保险还会引起资产外流,理赔、退保纠纷和洗钱风险。对于个人消费者而言,分红不确定性、理赔纠纷、汇率变动等风险都需提前关注。就目前而言,保费的续缴问题影响很大。

     “香港保险并非全优生、也并非一无是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热潮之后,内地人对于香港保险的认识和购买必将回归理性。他分析,定价比内地便宜20%至30%是香港保险最大卖点,香港保险适合想做资产配置、可以承受汇率风险的用户。若论缺点,对于轻症的界定和豁免差,汇率、分红的不确定性以及麻烦的纠纷诉讼都是购买时需要考虑清楚的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