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内地投保人香港买保险环比下降 保单95%是保障类产品
- 发布时间 2017.12.06
- 来源
关键词
医疗或保障型保单数目占绝对优势,件均金额普遍低于储蓄或投资型保险
香港保监局于2017年三季度再度披露内地访客数据。南都记者昨日统计获悉,2017年前三季度,内地访客购买的香港个人保险的新造保费为405.2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489亿港元而言,下滑了17%。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医疗或保障型保单数目占绝对优势,但这类保单的件均金额普遍低于储蓄或投资型保险,从而影响了内地访客的新造的保费收入。
此外,这部分保单中,约99%保单为非整付保费保单,保费非以一笔过模式支付。
保费环比下降
至于向内地访客发放保单的情况,香港保监局早前要求保险公司提供自去年起更详尽的数据,以提高透明度,方便公众作全面及客观的分析。
南都记者从香港保监局公布的数据获悉,按新造保单计算,2017年第一季度内地访客购买个人人寿产品的保单为12.08万份,新造保单保费达188.08亿港元;第二季度内地访客购买个人人寿产品的保单为9.49万份,新造保单保费达116.12亿港元;第三季度内地访客购买个人人寿产品的保单为9.71万份,新造保单保费达101.06亿港元。
值得关注的是,按季度环比来看,内地访客购买的个人人寿产品的新造保单保费在今年一季度环比下降20.8%,而二季度相对一季度则环比下跌38 .3%,三季度更是环比下滑13.0%。
事实上,2016年第四季度的内地访客购买个人人寿的新造保单保费约为237亿港元,而2016年首三季度向内地访客所发出的保单,新造保单保费为489亿港元。这意味着2016年,内地访客购买的个人人寿的新造保单保费总计为726.47亿港元。
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首三季度的总保费相对于2016年同期而言下滑17%左右。
平安人寿深圳分公司总监吴晋江对南都记者表示,此前已预见过下跌的趋势。吴晋江认为,由于外汇政策影响,以及银联卡刷卡仅可购买医疗或保障类型的保险等,而这类保险的金额不大,对保费的影响很小。此外,由于CR S的影响,客户去香港买大额保单来规避资产的情况比较小,这些因素导致了内地访客购买的香港保险保费下降。
不过,此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香港保险业界人士多认为,该公司的内地投保人的数量并未呈现明显下滑的情况。
保单95%是医疗或保障类型的保险产品
内地访客购买的保险产品,2017年的三季度来看,按保单数目来说,每季度约95%是医疗或保障类型的保险产品,例如危疾、医疗、终身人寿、定期人寿及年金等。不过,2016年全年来说,医疗或保障型保险占比为94%,而储蓄或投资型的保单数目占比仅为6%。
不过,若从新造保单保费来看,内地访客购买的储蓄或投资型的人寿保单保费占比略有下降。
南都记者从香港保监局获悉,2016年全年内地访客购买的储蓄或投资型的人寿保单保费占比为45%,而医疗或保障型保费占比为55%。2017年第一季度、第三季度,储蓄或投资型占比均为34%,而2017年第二季度占比为42%。
事实上,尽管医疗或保障型保单数目占绝对优势,但这类保单的件均金额普遍低于储蓄或投资型保险,从而影响了整体的保费收入。
香港保监局发言人认为,一般而言,购买医疗或保障型产品,以及采用定期付款模式支付保费,反映投保人是要求较长期的保障承诺,而非追求短期的投资回报。
而吴晋江则对南都记者表示,很多内地投保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投保人会考虑去买医疗或保障类的产品,其理由包括香港的这类保险较为便宜以及自身有境外配置的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理财型保险的购买渠道受限,现在大部分投保人只能做医疗性或保障性的。
不过,南都记者亦从有关人士处获悉,部分中资寿险在香港的业务中,内地投保人的投保并未下降。
在香港保险从业人士看来,内地投保人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前景依然很好。而吴晋江则对南都记者表示,内地的保险增速超过香港保险,而内地互联网保险的增速也超过香港。在未来几年,随着内地保险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保险的发展,香港保险的优势会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