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险资何处去?混改、新产业及重大基建成重要标的
- 发布时间 2018.01.17
- 来源
关键词
2017年,伴随着监管层持续发声引导险资回归本源,险资加杠杆式的激进举牌现象几近消失。主流险资运用的主旋律是什么?主流险资都投向哪儿了?哪些行业和公司受到险资的青睐?
2017年底,《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多家险企了解到,主流险资已从投资方式、领域等方面拓宽投资渠道,力求“务实”。
参与国企改革
——中国人寿投资750亿元参与央企混改
随着混改的不断深入,险资参与国企混改的版图也在持续扩大。
2017年,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下称“中国人寿”)作为单一出资金额最大机构投资者,出资217亿元认购中国联通超10%的股权。同年8月,中国人寿入股中粮集团旗下的专业集团中国茶叶7%股权。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人寿投资央企混改项目规模近750亿元。中国人寿董事长杨明生表示,根据保险资金长期性的特点,公司未来还将参与更多国企混改项目。中国人寿方面透露,将以电力、能源、消费等行业为重点,选择经营成熟、发展前景好、收益稳定,具有一定抗周期性的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国企改革项目的重点投资标的。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保险资金的尝试也在逐步推进。事实上,一些险企已在债转股业务和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上先行一步。
2017年3月3日,中国人寿陕煤债转股基金宣布100亿元资金全部到位,国内保险业首单债转股项目成功落地。
据介绍,截至2017年底,中国人寿投资市场化债转股项目7个,投资规模近600亿元,主要投资了陕西煤业、中国重工、中船工业、中石化、华能集团等多个具有市场影响力和标志性的债转股项目。
而作为中国保险投资基金的管理人,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保投”)自诞生起就肩负着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场需求的重要任务。
中保投副总裁盛今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中保投为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募集100亿元保险资金,支持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中国建材集团拓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房屋等高端制造业务,加快其调结构、去产能、走出去的步伐,推动建材行业转型升级。
“这个案例比较典型,当时中建材与中材集团实施重组,形成了‘超级国家队’,产能大幅度增加。我们在谈完之后两家就合并了。前阵子我们也和一个大型钢铁企业谈合作,它们成立了过剩产能并购基金,目前仍在沟通中。”盛今说。
拓展实体经济投资
——中保投与航天科技发起“创新引导基金”
在助力供给侧改革之余,主流险企并没有忘记拓展实体经济的投资。
“应该说在和国有企业的合作方面,中保投走出了一条‘高大上’的路子。我们发挥保险行业的优势,对接国资委,和航天科技集团共同发起了‘创新引导基金’。”盛今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说,中保投积极推进与航天科技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合作,探索引导保险资金支持航天高端制造及军民融合强军兴国战略。
“中国的卫星发射和火箭制造技术及其带动的一些民品领域的应用,包括材料、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何把最领先的技术应用到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服务,这就是我们和航天科技共同的投资理念。”盛今举例称,在航天领域,火箭等飞行器发射进入轨道后,需要调节姿态以稳定飞行,这就要靠红外遥感的姿态设备实时监测飞行姿态。过去,这项技术只应用于火箭飞行。通过投资发现功能,这项技术被运用于民用领域的高铁轴承测温。
“100万元的应用变成了100亿元的市场。这是真正的股权投资,通过投资使得过去在载人航天领域中,留在保险柜、科研院所的顶尖的技术运用到民用领域,既提升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也改善了人民生活的需要。”盛今说。
“保险姓保”已逐渐成为保险行业的集体共识和自觉行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拓展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与广度,就是保险业落实“保险姓保”的实践表现。
此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保财险”)监事长王和公开披露了人保财险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成绩单:为近400家企业的2800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提供风险保障约900亿元,其中包括了我国出口到澳大利亚、法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设备,有力支持了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开展了新材料保险、专利保险、工业机器人产品保险、新软件首版次保险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险服务。
着力重大基础设施
——京津冀、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成险资投资重点区域
早在2016年8月,保监会公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及,“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服务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公私合营模式(PPP)、资产支持计划等方式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在补足监管短板的背景下,险资投资更趋理性,主流险企正在探索多种形式向实体经济靠拢,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发展区域成为热门标的。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险资累计直接投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养老社区和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累计金额超过4万亿元。
盛今介绍,中保投已募集450亿元保险资金,投向上海市轨道14号线、18号线以及环城高速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前滩国际商务区、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区、浦江两岸生态环境整治等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募集100亿元投向深圳市宝安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公共交通升级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项目,引导保险资金直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重点工程;正在募集过程中的“中保投-华润城镇综合开发基金”,将投向西安市重点建设工程,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中国人寿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中国人寿投资部总经理助理侯俊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中国人寿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该公司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规模超过3500亿元(其中PPP相关项目近600亿元),覆盖交通、能源、市政建设、棚户区改造、油气管道等基础领域,投资项目分布于京津冀、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等重点发展区域。其中,投资京津冀地区建设1400多亿元,是中国人寿区域投资中金额最大的地区。
“中国太保在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等地区的交通、能源、落后设备改造等领域,组织资金投资各类项目达30多项,累计投资金额超过500亿元。”太保集团品牌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太保介绍,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投资资产总额超过万亿元,覆盖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海自贸区建设等国家重大规划;另类投资项目近80个,累计资金投资规模约1300亿元,投资领域涵盖市政、能源、环保、土地储备、棚户区改造、水利、保障房等。
瞄准新兴产业
——互联网+、新能源等行业成险资投资热点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对培育新的增长动能至关重要,险资又瞄准了哪些新兴产业?
据悉,截至2017年底,中国人寿投资“互联网+”、人工智能、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项目规模近350亿元,投资项目11个,涉及滴滴出行、阿里巴巴、京东、顺丰、百度基金等新经济领域内的标杆企业和项目。
中保投的关键词则是“绿色”。中保投设立保险行业首个清洁能源发展基金,募集100亿元保险资金投向华北地区农村“煤改气”项目,率先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动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和能源结构升级;设立保险行业首个运河生态环境修复基金,募集50亿元投资扬州市京杭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建设,改善运河两岸环境与历史风貌;募集30亿元保险资金投向粤东西北地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盛今说:“中保投正大力拓展绿色投资,引导保险资金投向国家重点绿色能源、环保、绿色交通项目。”
“我们在资金运用方面研究了5个方向,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其中,能源是最重要的。”盛今说,中保投非常关注天然气的投资,并与中国燃气控股合作设立100亿元的“中保投中燃(深圳)清洁能源发展基金”。截至2017年11月底,该基金共计提款58亿元,直接投资到保定、天津、廊坊、沧州和邢台5个京津冀地区的煤改气项目。
监管:引导险资为实体经济“输血”
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副主任贾飙介绍,截至2017年9月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14.6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38%。这14.65万亿元保险资金通过多种方式注入实体经济以及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从资金支持来看,定期存款余额超过1.4万亿元,是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重要资金来源;投资债券和股票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超过7.0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23%。从落实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来看,以债权、股权计划形式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投资规模达7720.74亿元;以债权计划形式支持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投资规模分别达2986.18亿元和1224.35亿元;保险资金实体项目投资中涉及清洁能源、资源节约与污染防治等绿色产业债权投资计划规模达6166.75亿元。
监管不断推进,但仍然任重道远。2017年12月11日至12日,在保监会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改革保险资金监管,提升保险资金运用整体效能,进一步完善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机制性安排,引导保险资金投向服务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