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荒上演 利率下行 险企业务转型面临十字路口
- 发布时间 2016.11.03
- 来源 北京商报
关键词
面对经济放缓、资产荒上演、利率下行的环境,仍处于发展黄金期的保险业不得不面临业务收入增长而盈利能力下降的局面。近日四大上市险企三季报显示,除了平安净利逆势上涨外,国寿、太保、新华均大幅下滑,其中国寿降幅超过六成。而纵观整个保险业,昨日保监会披露的数据也表明,净利收窄成为事实。面对资产荒、利率下行,险企在经营业务和资产配置方面均走上了“十字路”。
净利大幅下滑
三大上市险企领跌
昨日,保监会召开的前三季度行业数据发布会披露,保险业前三季度预计利润总额1569.6亿元,同比减少870.59亿元,下降35.68%,较今年上半年收窄18.37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产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482.44亿元,同比减少200.4亿元,下降29.35%,寿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819.5亿元,同比减少730.97亿元。
从目前已经公布三季报的四大上市险企来看,中国太保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88.29亿元,同比下降41.3%;新华保险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47.86亿元,同比下降44.6%;中国人寿实现归属净利润135.28亿元,同比下降60%,下降幅度与二季度末持平。
与此相比,中国平安则显得有些“另类”,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565.08亿元,同比增长17.1%。市场认为,这与平安综合金融、互联网金融以及客户迁徙降低成本有一定的关系。中国平安除保险业务以外,还涉及了银行、证券、信托等非保险类金融业务。其中,平安寿险实现净利229.83亿元,同比增长18.7%。平安产险实现净利105.07亿元,同比下降6%;非保险类金融业务中,平安银行实现净利187.19亿元,同比增长5.5%,平安证券净利同比下降20.2%。如此来看,平安寿险对集团净利增长堪称头号功臣,而平安银行也对净利贡献功不可没。
对于各上市险企的净利分化,有海通证券在研报中指出,今年债券、存款、非标收益率均显著下降,权益投资收益率目前来看并不乐观,另类投资配置难度加大,利差收窄属大概率事件,准备金折现率的下调对于各公司利润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
投资收益齐下降
资本市场成风向标
保险业净利主要来源于费差、死差和利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投资收益带来的利差已成为险企改写成绩单的关键指标。然而,这一指标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保监会披露,保险业前三季度资金运用收益率为3.95%,同比下降1.97个百分点。对于净利下滑,上市险企不约而同归咎于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利率下行。
三季报显示,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率为5.1%,同比下滑四成;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率为4.9%,远低于去年同期的7.8%;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率为4.43%,去年同期则为6.88%。由于权益类投资价差收入减少,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为849.45亿元,同比下降30.3%。
为了应对投资困局,险企都在不断调仓。以太保为例,前三季度投资资产达9234.9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1%,其中固收类占比为81.8%,较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理财产品、优先股的占比有所提升;权益类占比为15%,较上年末上升1个百分点,股票和权益型基金合计占比为5.5%,较上年末下降1.5个百分点。
对于净利下滑,中国人寿另有解释,称主要受投资收益下降及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更新的影响。这也被认为是影响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利润的共同原因。
一位保险资管人士就解释说,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更新是上市险企净利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根据新会计准则要求,在基准利率下行过程中,寿险公司须对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进行调减。这一指标下调后会带动准备金成本项上升,从而消耗掉保险公司不少利润。
尽管三季度中国平安净利收入表现抢眼,不过该集团三季报显示,预测明年初至下一报告期末的累计净利润可能为亏损或者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生大幅度变动的警示及原因说明。
资产配置压力犹存
业务转型应对资产荒
作为高负债行业,低利率环境持续以及资产荒加剧对保险业的影响正在显现,为险资寻找好的投资方向并降低风险隐患成为当务之急,其中发展长期期缴、加大保障功能的产品成为各险企应对市场变化的方式之一。
尤其是在今年的业务结构调整转型中,上市险企呈现出“产品期限拉长、产品优化、个险渠道加强”的向好趋势,新业务价值率的大幅提升,无疑为将来利润释放预留了一定的空间。
新华保险董事长万峰此前在公开场合曾表示:“未来,新华保险的战略既要防范现金流风险,也要避免利差损风险,减少趸缴业务,加大期缴业务,原则上不再开发定价高的产品,降低投资压力,加大保障型产品的销售力度。”
从新华保险三季报来看,在个人寿险方面,保险营销员渠道首年期缴保费收入107.27亿元,同比增长35.7%;银保渠道首年期缴保费收入47.13亿元,同比增长63.6%;服务经营渠道首年期缴保费收入36.11亿元,同比增长47.6%。此外,由于产品结构调整,退保金大幅减少,同比下降30.8%。
在寿险市场,规模保费只能衡量险企的负债程度,而新业务的价值成为险企共同提倡的发展目标,其中保障型、长期期缴型产品即为主攻方向。中国平安就在业务内含价值方面做文章,前三季度寿险业务实现新业务价值353.48亿元,同比增长48.1%。
有保险精算师指出,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应注重资产负债联动、优化,形成闭环机制。比如,由于利率波动对保障型产品盈利影响较小,欧美国家在低利率环境中往往通过加大保障类产品扩大死差益来应对。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中型险企都在积极发展营销员队伍,不断降低对银保的依赖。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保险销售从业人员达到628.13万人,较年初增加156.83万人。
进入低利率通道
险企业务面临“十字路口”
事实上,在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中,绝大部分是固定收益类资产。目前,部分保险公司加大了资产配置多元化尝试,在固定收益市场,加大对债券类资产的配置;在权益市场,选择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优质标的;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海外优质资产配置力度等。
保险资金在寻找合适投资标的的同时,管好投资风险至关重要。中国保险保障基金董事长任建国认为,保险资金应投资低风险且具有稳定收益的资产,随着险资运用渠道逐步放开,有的保险公司未坚持稳健审慎原则,片面追求短期高收益,将保险资金的合理运用变成了追求高额利润的风险投资,积累了流动性风险。
保监会副主席黄洪也要求,保险公司要优化资产负债匹配,促进资产端和负债端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实现投保人的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不仅要确保资产端的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而且要降低负债端成本,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
“面对固定收益类项目,保险产品设计费率时多参照当前市场收益情况。不过,目前设计的产品在利率下行通道上很可能面临利差损失的风险,尤其是加大发展长期保障型产品,当遭遇利率进一步下行时压力会更大。”一位险企负责人分析道。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当时银行利率高达8%-9%,险企开发的十年期以上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均参照当时的银行利率水平,不过,面对银行灵活调息的局面,长期保障类产品很难适时调整,这让大量保单出现利率倒挂。因此,有投资人士表态,在低利率时代开发短期产品更适合于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压力。